【记】明蜀僖王陵中国古代陵墓中最精美地下宫殿,为何会有藏式石刻?

  1978年,成都郊的一所学在修建教学楼,意外发现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墓。博物馆工作人员根据墓志认定墓的主人是蜀僖王,墓内藏有大明蜀僖王圹志,志上记载僖王生前为人淳厚端淑,在蜀王位上仅坐了一年零九个月,因风疾病发而身亡。

  僖王墓是最早发现和发掘的明代蜀王陵。翁善良老先生是当年第一位进入蜀僖王陵地宫勘探的考古人员。他说,僖王陵发掘之初,整个地宫都淹没在一窖深及数米的清水,当地宫的水被全部抽完后,他顺着盗洞搭梯下到地宫,手电的光照下,地宫的朱砂漆石门石质斗拱和额枋上的彩绘琉璃彩瓦以及棺椁上的朱漆等都色如新,十分鲜亮,整个地宫可谓金碧辉煌。

  更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墓室甬道两旁有威武的将军俑把守;前庭及两侧厢房,数百尊兵马仪仗俑及乐队吹鼓俑和执事俑,列队而立;庭及两侧厢房,则陈列有椅柜几案箱笼函匣捧盒车轿等冥器模型,以及杯盘碗盏壶瓶盆罐等陶瓷器皿,除此之外,兵弁侍卫夫役仆从僧道儒士太监宫女宫官执事陶俑,一应俱全。地宫里的建筑布局和陪葬陶俑,可以说是明蜀王府在地下的一个缩影。这些彩釉陶俑虽遭盗墓贼的扰乱,但数量之多,气势之大,着实令人惊叹。蜀僖王陵一经发现,便被考古学家誉为古代陵墓最精美地下宫殿。

  陵墓地宫完全仿照明初蜀王府的地面建筑,按比例缩修建到9米深的地下,为一座仿木结构的地下宫殿式建筑。地宫建筑为三进三重殿四合规制,按轴线对称布局。

  地下宫殿长31.7米,内空高5.5米,宽为6.7米,从前至后依次为八字墙大门前庭前殿庭正殿后庭后殿寝宫影壁端墙。其前后庭两侧均建有配殿,寝宫前部两侧建左右耳室,寝宫的建有一座长4米宽2米高0.6米,雕刻有二龙戏珠和云纹图案的石质棺床,棺床后部是一面镶嵌二龙戏珠彩陶镂空雕塑的绿色琉璃影壁。这件圆形镂空描金彩釉双龙盘堪称明代艺术珍品,其雕刻精美绝伦,栩栩如生。

  墓内的主要建筑构件,全部用优质青石雕刻而成。进入地宫前,有石阶数十级,圹志碑迎面矗立在地宫前殿,叙述僖王的文治武功。碑上雕刻的五爪祥龙,超过了当时侯王四爪龙的待遇,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说明皇帝对蜀王有着特别的礼遇。

  地宫的仿木石雕花格门窗,刻工考究,棺室宝顶上遍布缠枝葵菊图百态牡丹图祥云莲花图,形神兼备,各具风姿。绿色琉璃瓦琉璃斗拱脊兽等物件遍布墓内,完全仿蜀王府的宫廷格局,气势宏伟,华丽精美。整座墓室的墙壁大门柱子梁均施朱砂,红墙绿瓦交相辉映,富丽堂皇。

  地宫宝顶正为一巨大的圆轮形图案,由外内三个同心圆环构成,上涂彩漆,明显为藏式风格。在外环与环之间,等分为八格,每格刻一莲瓣,瓣分别刻有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海螺吉祥结胜幢和金轮等八种宝物。内环部分为梵文装饰图案,藏语称之为星祥,其左旁有日月明点三个图形。整个图形构思巧妙,外环与环间八瓣莲叶之顶恰好形成托放三朵莲花之托盘。僖王陵的藏式石刻,用藏传佛教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两层意思,其一是对死者的供奉和祝福,其二是寓意死者已登仙界,永处于佛法庇佑的清净吉祥之境。

  汉族血统的蜀王为何在丧葬采用藏族的某些俗?一些学者认为,这与僖王所处的历史时代与四川在藏汉文化经济交流的特殊地位有关。明亲王宗室信奉藏传佛教是比较热烈的,四川邻藏区,接触藏僧和藏传佛教的机会更多,蜀王信奉藏传佛教不足为奇。学者甚至猜测,从元末以皇室和帝王修密法的颇多,这是因为密宗修法以妙欲为道的一些方法很容易被饱食终日骄奢淫逸的统治者作为淫乐的手段。僖王继为蜀王后,自闭于府享乐,因为这既能填补其空虚的心灵,找到思想的寄托,又可满足其淫乱之需要。僖王只活了26岁,很可能与他生活放荡或者因错修密宗法门有关,至少可以说明僖宗生前对藏传佛教密宗十分偏爱。据明史·诸王世系载,明太祖朱元璋有26子,除太子与皇子楠未封藩外,余24子分封于各省,其皇十一子朱椿封藩于蜀,他是明朝第一代蜀王,称为蜀献王。朱椿子早亡,他自己于永乐二十年死,由长孙朱友堉承袭,是为蜀靖王。蜀靖王死,因为没有子嗣,遂由其弟罗江王友壎继为蜀王,是为僖王。这位僖王年仅26岁就夭亡了。僖王无子嗣,就由他的叔叔保宁王继为蜀王,是为和王。从蜀献王以下直至明灭亡,蜀王有13位。僖王陵虽然也曾遭致盗墓贼的黑手,但整个地宫保存完好。盗墓贼窃取的无非金银财宝之类,至若各种冥器陶俑和陶瓷器皿等,虽有扰乱和损毁,却大多留存。通过考古发掘,僖王陵出土陶俑陶马陶家具各类明器圹志碑及水晶饰件等文物680件,为迄今蜀王陵发掘出土文物之最。